2016/11/02

中風復健:機器輔助療法到底有沒有效?

因為機器人學的發達,大家或許都知道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領域。之前介紹過一篇搭配外骨骼與腦機介面為脊髓損傷病患進行復健的文獻,當然也有不少研究團隊試圖以機器來幫助中風病患的復健。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利用機器輔助療法(robot-assisted therapy)來訓練中風病患上肢功能的治療成效究竟好不好。

不同類型機器輔助療法所使用的機器的範例。
A圖是終端控制系統;B圖是外骨骼系統。
圖片來自Chang and Kim發表在Journal of Stroke的文章 (2013)



荷蘭的研究者收集了過去38個臨床試驗加以分析後,將結果發表在《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期刊。他們的結論是,相較於傳統復健,機器輔助療法確實有助於改善中風病患上肢的關節動作控制和肌肉力量。但對於病患的上肢功能(upper limb capacity)與基本日常生活活動(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並沒有比傳統復健更為有效。

更詳細的結果可以參考以下這張圖:
V:機器輔助療法比較好(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X:機器輔助療法沒有比較好(統計上無顯著差異)
?:無資料可比
exoskeleton:外骨骼
end-effector:終端控制系統
圖片取自原始論文(
Veerbeek et al., 2016)


其實不同實驗中所使用的機器類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只訓練肩膀+手肘,有的只訓練手肘+手腕。有的只管手腕,但有的整隻手臂都訓練到。雖然整體而言,機器輔助療法在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有小幅度的治療成效,但是細看就會發現並不是任何一種類型的機器輔助療法都達到上述的效果。


另外,外骨骼(exoskeleton)系統與終端控制系統(end-effector)的成效差異也蠻大的。目前看來似乎是終端控制系統的效果比較明顯。終端控制系統原則上只會牽引肢體的末端,而外骨骼就是大家想像中比較帥氣的那種。外骨骼這種類型的成本比較高,如果它的效果沒有比較好,是不是應該考慮比較便宜的方式呢?這是研究者拋出的問題之一。

這不是以這個問題為主唯一的一篇後設分析研究,但不同研究卻有不完全相同的結論。有的說機器輔助療法樣樣都好,有的說它沒有一點比傳統復健更好。看得我是霧裡看花一般。想知道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看來還有得等。

另兩篇中文文章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接下來是題外話。研究者有提到在這領域研究中的一個問題是,實驗組與對照組(控制組)的治療劑量並未獲得妥善控制。有些實驗裡面,實驗組的病患同時接受傳統復健和機器輔助療法,但對照組只有接受傳統復健。所以實驗組接受的治療時間比較長或頻率比較高,這樣兩組是要怎麼比!?我知道臨床實驗要控制這點幾乎難如登天,但以這樣的實驗設計得到的實驗結果能提出多大程度的有效證明呢?還是說即使是這樣的實驗也有它的貢獻?


Veerbeek, J. M., Langbroek-Amersfoort, A. C., Wegen, E. E. H. van, Meskers, C. G. M., & Kwakkel, G. (2016). Effects of Robot-Assisted Therapy for the Upper Limb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 1545968316666957. https://doi.org/10.1177/15459683166669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