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7

你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嗎?你支持嚴刑峻法嗎?

過去幾個實驗都發現,操弄人對人有自由意志這個概念的相信程度,會使人們的行為或思想產生變化。比方說,當人們的「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這個信念產生動搖時,會變得比較自私、較具攻擊性、出現比較多的作弊行為、或是認為罪犯的刑期應被縮短。於是,有人就問啦,那些極度相信人類擁有自由意志的人,是不是應該也比較無法容忍不道德行為?是不是同時也支持嚴懲罪犯?
Dave Nakayama (CC BY 2.0)

2017/07/26

等等,你確定這不是假新聞嗎?

從去年(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美國社會開始強烈關注「假新聞」這項議題。不過台灣的大家似乎更早就遭受假新聞的荼毒,算是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吧?(該覺得驕傲嗎這…)不過,大家在什麼情況下會去執行「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呢?應該是在對新聞內容感到有所懷疑的時候吧。但是啊,研究發現當我們知道有其他人也在讀這些可疑的新聞時,進行事實查核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Stuart Rankin (CC BY-NC 2.0)

這個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者以一系列八個實驗來告訴大家一件事-人們一旦覺察到其他讀者的存在,進行事實查核的意願便會降低。不過只要提醒人們回想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便有機會抵消這個負面效果!
主要的實驗流程是這樣的:實驗參與者必須登入某新聞網站並在上面閱讀三十多個新聞標題,但這些標題有真有假,參與者的工作便是決定哪些標題是真的哪些標題是假的。每答對一題得一分,但若答錯一題也會被扣一分,最終的分數會被換算成金錢發放給參與者。選項有三個,除了〔真〕和〔假〕之外,還有〔事實查核〕這第三個選項。如果參與者在某一題選了〔事實查核〕這個選項,那他就可以在實驗結束時得知這一題的正確答案。
參與者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人在登入新聞網站後,會見到自己的名字顯示在網頁角落,在此將這組稱之為〔單獨〕組。另一組人在登入後,除了自己的名字外,還會看到另外102個正在線上的其他使用者的名字,稱之為〔群體〕組。就這樣,這個操弄很簡單吧?但是這樣竟然對參與者選擇〔事實查核〕的意願產生了影響。不管在哪個實驗中,〔群體〕組的參與者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都比〔單獨〕組還要低。而且不管選擇〔事實查核〕可以加分或會被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是實驗中參與者見到的畫面。
上面的A是「新聞網站」組別的參與者見到的畫面;下面的B是「Facebook」組別的參與者見到的畫面。
這邊兩個截圖都是[群體]組的畫面,所以可以看到畫面右邊除自己的名字外,還有其餘多名登入中的參與者。
圖片取自Jun 等人2017之論文。

接下來的實驗更神奇了。研究者把原本的「新聞網站」改成「Facebook」,也就是讓參與者在Facebook的介面上讀這些新聞標題並判斷真偽。結果當介面換成Facebook這種社交網站之後,〔單獨〕組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竟然降得跟〔群體〕組一樣低。是不是因為Facebook這種社交網站,不管怎樣都會給人“總是會有誰也在看吧”的感覺呢?
中間還有好幾個實驗,這邊先略過不談,不過我想提一下最後一個實驗。因為研究者發現,一般而言警覺性(vigilance)比較高的人,似乎比較不容易因為身處群體中就疏於事實查核。是以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想知道人們的警覺是不是造成〔群體〕組事實查核比例較低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於是便要求參與者在開始讀新聞之前先回想自己過去和現在的職責、義務與責任(dutie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這麼一做果然讓〔群體〕組選擇〔事實查核〕的比例增加到跟〔單獨〕組一樣高!
所以囉,大家以後記得提醒自己,在社群網站上看新聞的時候要特別提高警覺,別看到按讚數很高或是超多人分享就糊里糊塗地跟著按讚分享喔!

參考文獻

Jun, Y., Meng, R., & Johar, G. V. (2017). Perceived social presence reduces fact-check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23), 5976–5981. doi:10.1073/pnas.1700175114

2017/07/25

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可預測病患的死亡率


罹患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的患者,在生活上有很大程度需仰賴照顧者(caregiver)。而所謂的照顧者,不論是配偶、子女、媳婦或看護,大多時候必須獨自一人擔負起照顧者的角色。擔任病患的照顧者是一項勞力又勞心的工作,若在缺乏外援與心理支持的情況下,長期下來有可能對照顧者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Brian Walker(CC BY-ND 2.0)

2017/07/24

談判前,注意你的飲食!

食物被我們吃下肚後,除提供能量外尚且提供多種營養。比方說,吃下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後,血液中酪胺酸(tyrosine)的濃度會上升。吃下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血液中色胺酸(tryptophan)的濃度會上升。酪胺酸和色胺酸都是對人體而言不可或缺的胺基酸,而且分別為兩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酪胺酸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而色胺酸為血清素的前驅物。雖說這些神經物質的濃度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但是得要吃多少東西才能對我們的外顯行為產生明顯的改變呢?一餐有沒有可能?
George Redgrave (CC BY-ND 2.0)

2017/07/04

拍照其實不一定會讓你記不清楚!

各位可能讀過〈你保留的是照片還是回憶?〉,或〈放下相機吧,用肉眼記憶才會印象深刻〉這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介紹的是同一項研究,而該研究的重點是:使用相機有損記憶。不過,另一篇同樣發表在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則試圖以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來釐清「拍照」與「記憶」兩者之間的關係。
Olly Coffey (CC BY-NC 2.0)